唐长安人口达百万,这个数据是说整个京兆府的还是只是长安城的?

盛世京兆定制西装-盛世京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盛世长安,拥百万之众。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式的大都市。其繁华程度和包容程度都是顶级的。

实际上,唐长安城在当时的历史并不很长。它原本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的,而大兴城又是隋文帝杨坚建国后命宇文恺在汉长安城的东南20里的龙首原设计建造的。依托围绕长安的八水先后打通了三条水渠供城内用水。

隋朝灭亡之后,李渊建立了大唐,将大兴城进行扩建,又将其改为长安城,再后来开挖了第四条水渠。这就是唐朝的长安城,总面积约为83.1平方千米,城东西有18里150步,南北约15里175步,内置三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皇城之北还有禁苑,面积也是比较大的,东西27里,南北有30里,西接汉长安城。

宫城和皇城之外就是外郭城,是居民区和商业区,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将长安分为东边的万年县和西边的长安县。南北14街,东西11街,共108坊(有时候为110坊),两县各占54坊。在两县中各有一市,为大唐帝国的工商业贸易中心,分别占两个坊的面积,万年县有东市,长安县有西市。这里商贾云集,商品琳琅满目,政府对两市的管理比较严格,开市关市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还有夜禁制度。

这是长安城大体上的布局,关于其人口数量,正史中均没有单独记载,只是记载了整个京兆府的在籍人口数量。

《旧唐书》载:唐玄宗天宝年间,京兆府领包括长安、万年、咸阳、泾阳等23县,有362921户,人口1967100(约197万)。

《新唐书》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京兆府领20县,有362921户,人口1960188(约196万)。

两唐书的记载中,京兆府领的县不同,原因就在于有些县会改名、合并、拆分,大体上面积并没有什么变化。两个记载中户数是相同的,只是人口略微不同,这个区别并不是很大,基本可以看作是196万。

再就是杜佑《通典》中的记载:京兆府领23县,有334670户,人口为1920031(约为192万)。这个数据应该是八世纪末九世纪初的人口数量。这个数量是有水分的,并不是说杜佑记载错了,而是当时安史之乱过后,户籍制度已经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所统计的人口数量很难和真正的人口数量持平。

以上为京兆府的人口数量,而长安城就包括在京兆府中,其单独的人口数量多见于诗歌中,比如:

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岑参《秋夜闻笛》);

城中百万家,冤哀杂丝管。?(元稹《遣兴十首》);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韩愈《出门》)等等。

当然,我们知道,诗歌多采用扩张的手法,况且百万听起来也比较好听,所以这个百万并不能代表长安城就真有百万人口。

不过,韩愈在803年上书唐德宗的《论今年权停选举状》中,也有对长安城人口的记载:?今京师之人,不啻百万。?这个应该可信度是比较高的,毕竟这是呈给皇帝的奏折,不可能夸张太多,当时的长安城中应该是有百万人口,这其中包括常住人口,以及大量的流动人口,当时的流动人口应该是比天宝年间更大的,但常住人口未必有天宝年间多。

但是,说到底,长安城的人口还是没有准确的记载,所以很多人对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很不一样的,这个范围是很广的,从40万到100万加都是有的。不过四姑娘认为长安城人口鼎盛时期是达到了百万之众的。

唐朝盛世有哪些了不起的名人?他们有什么重大成就

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王绩(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柴绍(?——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宋之问(?——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张守圭(?——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维(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北),人称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

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郑注(?——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功臣将领有:(凌烟阁)

赵公长孙无忌

赵郡王李孝恭

莱公杜如晦

郑公魏征

梁公房玄龄

申公高士廉

鄂公尉迟敬德

卫公李靖

宋公萧禹

褒公段志玄

此外:郭子仪 秦叔宝.程咬金.罗成.薛仁贵 安禄山

史思明,杨国忠等有好有坏

诗人:大小李杜,白居易,李贺,贺之章,刘禹锡,骆宾王 王 勃 卢照邻 杨 炯 陈子昂 张九龄 王 维 孟浩然

王昌龄 岑 参 柳宗元 孟 郊 韩 愈 温庭筠等

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 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

女性:平阳公主,高阳公主,太平公主,安乐公主,

文成公主,

长孙皇后,韦皇后,杨贵妃

唐朝名人表

阎立本(?-673)

  唐代画家。雍州万年(陕西临潼)人。曾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大将、工部尚书、右相。阎立本承其家学,尤长于绘画。

擅道释、人物、肖像、山水、鞍马等,其肖像画多描绘唐初建功立业的功臣形象,如绘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又在凌烟阁壁上画长孙无忌、魏徵等24位功臣像等。

阎立本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有《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传世。

王 勃(649~675),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杨 炯(650~693?),唐代诗人。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长安古意》。《卢升之集》。《幽忧子集》。“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见《长安古意》。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称初唐四杰之一。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代表作:《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 《讨武檄》

贺知章(公元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诗人,著名书法家擅草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名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孩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颜真卿(709--785)

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他的“颜体”楷书与柳公权楷书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王 维(701-761)

字摩诘,蒲州(山西永济)人。9岁负名,19岁赴京城试第一名,21岁进士。曾奉使出塞,安史之乱,被拘禁于菩提寺,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降官。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陷居。王维在边塞、山水,律诗、绝句等都有佳篇。又是著名画家。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词人和散家家,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

在日本的影响最大。名作《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李商隐(约812或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祖籍怀州河内(河南沁阳),汉族。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后葬于家乡荥阳。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不同苍生问鬼神”。

杜 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汉族。进士,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也是一位书法家,工行草。《清明》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温庭筠:(约812—870),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仕途多舛,生活坎坷。温彦博,著名词人,有花间派鼻祖之称。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两《唐书》有传。传世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鉴 真(687-763)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

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从742年开始,受日本有关方面和人士的聘请,开始东渡日本,748年后,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753年年底第六次东渡才成功,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753年,卒于日本唐招提寺。

张 遂(僧一行,673――727),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武则天当皇帝后,张遂不愿与其侄武三思为伍,愤然离京,东去嵩山当了和尚,取名为一行,故称一行和尚。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数学,就把他召到京都长安,做了朝庭的天文学顾问。张遂在长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机会从事天文学的观测和历法改革。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从而发现恒星在运动,领先英国哈雷1000多年。

724-725年,一行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725 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728年颁行。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孔颍达(574-648)唐代经学家。字冲达(亦作仲达、冲远),谥号宪,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对《周易》有精深研究,易学观主要有∶(1)义象兼采。(2)易理备包有无。(3)乾坤二元论。认为六十四卦皆来自乾坤两卦。(4)太极说。围绕大衍义的问题解释了太极,以太极元气说否定了虚无实体说,抛弃了《易纬》中的太易说和大一神说。易学著作有《周易正义》、《周易正义序》。

李通玄(635一730),人称李长者,华严学家。沧州(今河北沧县)人。早年研究《易经》。年四十以后,转攻佛学,尤潜心《华严》。其时正值武周时代,于阗沙门实叉难陀译出八十《华严》。开元七年(公元715年),李得新译《华严》抄本,至并州孟县,住高仙奴家,拟造论弘扬。传说他日食枣十枚、柏叶饼一张,故人称其为“枣柏大士”。他专心著书,三年足不出户。其后移居神福山原下之土龛(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俗称窑桐),继续写作,经过五年努力,全论告成,号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

李又著有《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会释》七卷(附论文)、《略释》(亦名《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现均存。李之著述佚失者有《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十门玄义排科释略》、《眼目论》及若干诗赋等。

补充回答:

唐朝女流志\名人表

文成公主(?-680)

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

宗女文成公主。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县)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长孙皇后(600—636)

姓名不详,小字“观音婢”,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母仪天下。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后宫立政殿去世,年仅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樊梨花 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是传说中唐代著名的女将军。

武则天(武曌) (624年-705)中华帝国唯一的女皇帝。

杰出的女人,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手辣。在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号(周)。

武曌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妃傧的一种)。李世民后,成为唐高宗-李治的昭仪(妃傧的一种),经过长期的苦心孤诣她当上了皇后。然后再排除李氏王朝当上皇帝。虽然在武曌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但并没损害整个中华帝国的元气,并使中华帝国顺利地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690年-705年期间称帝,国号大周。

太平公主(约665—约713)

李令月,高宗与武后的小女儿,中宗、睿宗胞妹,极受父母兄长的宠爱,权倾一时。681年,下嫁高宗的嫡外甥薛绍。688年,宗室李冲谋反,牵连薛绍,薛绍受杖责,饿狱中。

690年太平公主改嫁武攸暨。暗中拥护李唐。705年,参与宰相张柬之兵变,诛杀二张,逼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中宗)。时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 710年6月,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与上官婉儿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7月,参与了李隆基(李旦第三子)等诛杀韦后的行动,拥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并积极培植党羽。712年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去世。

713年,太平公主准备起兵夺权。李隆基先发制人,诱杀公主党羽太平公主出逃南山寺,返回后。李旦请玄宗恕其罪,被玄宗拒,赐家中。

上官婉儿(664~710)

中宗昭容,女诗人。陕州陕县(河南)人。上官仪孙女。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14,为武则天掌文诰。中宗时,上官婉儿为中宗后妃,封昭容,又称上官昭容。

上官婉儿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韦后乱权时跟随韦后,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后人称其为“巾帼首相”。

安乐公主(?~710)

中宗李显与韦氏之女,小名裹儿。先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后嫁武承嗣之子武延秀。中宗统治时期,她开府设官,干预朝政,贿买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出其门。曾向中宗请求立为皇太女,权力欲特别强。生活奢侈,抢占民田民房,大兴土木。

710年,她与韦后合谋毒中宗后,发动宫廷政变,企图挟持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立韦后为女皇,自己为皇太女。不料临淄王李隆基技高一筹,杀了韦后及其党羽,立相王李旦为帝,安乐公主也被诛。

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后所生,天下纷争中原逐鹿,驰骋疆场父兄齐名,娘子雄关今尤在,千年犹忆女将军。

金城公主(?~739年)

唐中宗养女,实为唐宗室雍王守礼之女。唐景龙元年(707)应吐蕃之请,诏许嫁吐蕃赞普。沿当年文成公主人蕃路线西行入藏,入蕃30年,促进吐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唐蕃之间友好往来,致力于唐蕃和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融合。金城公主在西藏生活了32年。

杨玉环(719-756)

  杨贵妃,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四大美女之—“羞花”。734年,册立为李瑁(玄宗18子)妃,745年入宫,入宫以来,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虽曾因妒而触怒玄宗,以致两次被送出宫。

关于杨玉环之,说法不一。一说,马嵬坡兵谏时赐,一说流落于民间,一说去美洲、一说去日本。尚无定论。

虢国夫人,唐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生年不详,约卒于至德元年(756年)。虢国夫人有才貌,她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杨贵妃因得宠于唐玄宗而扬名于时,事垂千史。虢国夫人又因杨贵妃扬名于时,事垂千史,虢国夫人的这种裙带关系正是当时政治昏暗的具体表现。

她曾借助于这种裙带关系,一时权倾天下,奢侈挥霍,收受贿赂,浊乱朝政,对天宝时期唐朝的政治起了很坏的作用。

薛 涛(768~832),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西安)人,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

刘采春(唐代),淮甸(江苏淮安、淮阴一带)人,一作越州绍兴市)人,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深受元稹的赏识,是唐代四大才女之一。

沉埋京兆阡的下一句是什么

沉埋京兆阡的下一句:同盟会五月。诗词名称:《挽词·永叹常山宝》。本名:张九龄。字号:字子寿号博物。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出生时间:673年或678年。去世时间:740年。主要作品:《感遇》《感遇》《感遇》《感遇》《望月怀远》等。主要成就:为开元盛世做成重大贡献。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沉埋京兆阡”的详细介绍:

一、《挽词·永叹常山宝》的全文点此查看《挽词·永叹常山宝》的详细内容

永叹常山宝,沉埋京兆阡。

同盟会五月,华表记千年。

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烟。

共悲人事绝,唯对杜陵田。

二、张九龄其他诗词

《感遇》、《望月怀远》、《感遇》、《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感遇》。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挽词·永叹常山宝的详细信息

有关盛世的诗句

1、盛世无饥馁

曹雪芹

《杏帘在望》

2、盛世生贤

晁端礼

《玉女摇仙佩》

3、喧盛世

晁端礼

《喜迁莺·清和时序》

4、值盛世

董颖

《薄媚》

5、争看盛世衣冠

高观国

《雨中花/夜行船》

6、盛世当弘济

羊士谔

《乾元初,严黄门自京兆少尹贬牧巴郡,以长才》

7、盛世应知降谪仙

牟融

《赠浙西李相公》

8、盛世嗟沉伏

牟融

《有感》

9、生盛世

许有壬

《鹧鸪天·心到忘机便是仙》

10、喧盛世

元好问

《喜迁莺·清和时序》

11、生盛世

许有壬

《鹧鸪天·心到忘机便是仙》

12、盛世千龄合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

13、绪官承盛世

南北朝

江淹

《侍始安王石头城诗》

14、于维盛世即轩妫

南北朝

沈约

《上已华光殿诗》

15、晚年逢盛世

现代

老舍

《诗二首 今日》

16、倘使先生逢盛世

现代

苏步青

《颂陶小咏》

17、盛世那无勇退人

陈造

《送张文昌帅豫章二首》

18、盛世明良喜会同

姜特立

《汪尚书挽章二首》

19、人材钟盛世

廖行之

《为老人寿苏盐》

20、盛世能书蔡伯喈

刘过

《寄郭伯瞻》

21、盛世虽多士

梅尧臣

《广支苏才翁挽词三首》

22、既乏长才康盛世

邵雍

《答人见寄》

23、盛世挂冠良得宜

邵雍

《和王中美大卿致政二首》

24、世盛世衰非一日

邵雍

《首尾吟》

25、名在士人当盛世

邵雍

《首尾吟》

26、为士幸而居盛世

邵雍

《闲适吟》

27、佛法流行明盛世

释大观

《寿平章秋壑师相》

28、盛世盍包贡

释善珍

《和徐国录韵》

29、盛世欢娱情好尚

宋太宗

《缘识》

30、和平盛世纵遨游

宋太宗

《缘识》

31、白麻荣盛世

唐士耻

《代赵寺上韩平原生辰五十韵》

32、盛世登封今已矣

王谌

《游善区寺》

33、盛世未应知已少

王琮

《客南徐一首》

34、盛世朝廷不乏贤

王令

《醉後》

35、信知盛世士多贤

余复

《和御赐登第》

36、盛世须材杰

曾协

《送王炎弼赴山阳守以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为》

37、盛世黄门嗣

张元干

《挽寺丞许子如》

38、盛世适亲逢

张镃

《前后植木犀楼上月台尽见诸山》

39、盛世还生瑞世人

仲并

《代人上师垣生辰》

40、盛世高门福两全

朱长文

《判府曹宣徽生日》

41、努力闲平盛世名

晁补之

《次韵和赵令佥防御春日感怀》

42、盛世天休沓

晁补之

《试院次韵呈兵部叶员外端礼并呈祠部陈员外元》

43、春前三白盛世瑞

陈造

《次韵许节推喜雪》

44、盛世英才偶未逢

李弥逊

《送王彦声归苕溪二首》

45、勉旃鸣盛世

刘克庄

《答陈珍》

46、盛世基柱

叶巽斋

《十月》

47、盛世年年事

张耒

《次韵孔舍人曝书》

48、盛世未应尔

张镃

《送叶正则秘郎参议湖北帅幕》

49、宠冠诸家当盛世

张镃

《以道学谕凤口有感诗写物记事备极词情不容继》

50、盛世无忧行路难

郭翼

《拟杜陵秋兴(四首)》

51、盛世一官随处好

刘溥

《送徐仲吉赴任龙江》

52、盛世只今隆外护

蒲庵禅师

《题钟山新寺后三日钦蒙圣制和章感遇之余谨再》

53、生逢盛世忧何事

孙一元

《乙亥元日》

54、幸逢明盛世

唐时升

《送殷无美先生之南都三首》

55、生丁盛世福运昌

王廷陈

《白甿辞(五首)》

56、盛世长沙好

王野

《送梅主簿子马之长沙》

57、盛世已篌

吴宽

《刘文安公挽章》

58、盛世天所助

应宗祥

《见黄淮少保(三首)》

59、莫言盛世少知己

曾棨

《赠笔工陆继翁》

60、斯文逢盛世

朱棣

《心随别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