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明白它们是怎么把自己玩的了

顺义做衣服的地方-顺义便宜的西装定制在哪

我终于明白它们是怎么把自己玩si的了

制造企业都是怎么在转型升级中把自己玩si的。

一、巨婴病

当你是个乞丐的时代,千万不要吹牛,假装自己是皇上,给爷来个御厨,因为它会给你在心里构建一个虚幻而美好的未来。

吹得时间久了,别人没信,你可能反而把自己骗信了。

我走过的1000多家制造企业里,70%都是自己感觉四面楚歌,渠道、店铺全军覆没,人力、材料成本日日攀升,靠打鸡血、跳励志操、给员工洗脑、给客户送钱,拉着代理商加盟商吃吃喝喝,这些老办法是没啥希望了。想突围呢?放眼一望,四面八方都是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

于是土豪们纷纷开始“转型”,做吸尘器的改作机器人,做农机的改做无人机,做衣服的改做定制互联网平台,天下熙熙攘攘,皆为贴上互联网。

很多人以为传统企业不懂互联网,其实按照我的经验,工业4.0、CPS、C2M、互联网+、智慧工厂、工业互联网……说起这些新词,其实土豪们比谁都明白,因为各种培训班他们都去了嘛,跟你聊三个小时不带重样的。然而我转进他们车间一看,乱七八糟一塌糊涂,连20年前的基本精益生产都没有,你只要问一句,他们就会说“国内这个行业都是这样的,我们还是比较好的呢!”。

所以我觉得,传统制造企业的困境与其说是因为外部环境的挑战,还不如说是自己内部作。他们是通过一次次美好而成功的战术,让自己最终陷入了战略困境之网,现在是越挣扎,网子勒的越紧。所以现在也有越来越的制造企业发现,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做,反而活的还好一些,而这种看起来的“好一些”,麻痹了他们对于现状和未来的判断,这是另一种作。

中国的传统制造企业总是在两个极端上来回摆动,当土豪们听了某位大师的互联网思维讲座,热血沸腾的时候,一拍脑袋可以豪掷千金,我就见过一个做钢管的公司,给员工连个口罩都不舍得买,却扔几千万去开发APP互联网平台的。而这些“跨越式”发展的企业,一旦遇到挫折,又立刻缩回来,变得比任何人都保守,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认为你是忽悠、扯淡、不切实际。然后开始怨天尤人,跟政府抱怨给员工上社保太贵啦、环保检查太严啦之类的,高呼“实业难做”,企图让政府出手救他。

如果说爱国主义是恶棍最后的避难所,那么坚守实业就是烂企业最后的护身符。我见过一家企业根本没有技术可言,靠买两台设备、招一批人给别人造东西起家,当年靠着关系辉煌过一段,但是车间管理一塌糊涂,帖上个“坚守实业”的标签,就把自己当成了国家民族的救星,站上了道德制高点。

我替国家谢谢您,求您千万别再坚守了,您除了浪费国家的资源没啥贡献,趁早关门该干嘛干嘛去吧,国家其实没有您坚守会更好……

中国的很多制造企业就像一个巨婴,不是大笑就是大哭,要么激进要么蜷缩,总是不能根据自己的现状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战略。如今上至政府、下至企业,人人都在谈转型升级,但是我看到的是,真正能够转型升级的,少之又少。大多数都是“高举红旗,原地踏步”,要么根本不动,要么项目夭折,要么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我这次调研的企业中,其中有两家食品制造企业,管理体系很类似,进车间都要先换衣服、带头套鞋套,然后全身吹风,洗手消毒后才能进去。表面上看起来管理都不错,但是我在里面用手摸了几处地方,一家让我沾了一手灰,另一家一尘不染。前一家是咱们中国的龙头企业,后一家是北京市顺义区的一家日资企业,叫京日东大食品(注意是日籍华人,老板是60年代才去的日本,所以你千万别说什么日本人就是比我们认真比我们厉害,中国人不差啥)。

这就是我们制造业的差距,看起来什么都有,但是照葫芦画出瓢总不是人家那么回事。为什么呢?

我们看看细节,那家日资企业,里面每一个地方,哪怕是维修车间的工具,都摆放的整整齐齐,厂里每一个员工见面都会微笑着互相问“你好”,你别小看这一句话,当员工有了主人翁意识的时候,每一项改进他都愿意贡献智慧。所以那家日资企业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这显然是全员参与的结果,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而咱们的企业往往觉得企业文化就是个虚的东西无所谓,管理就是领导一个人的事,领导当然只能关注到大面,细节他顾不上,而员工觉得管理跟自己完全没关系,自然就是空有架子没有实际。我们跟人家看起来什么都不差,可就是差一点文化,这个一点,其实就是十万八千里了。

所以我一直呼吁,中国制造之振兴,首先在于工业文化之振兴,破除巨婴情结,让企业学会面对现实,学会像成年人一样思考问题。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一场以“智能制造”为名的政治运动,而是一场全面的制造业文艺复兴。

二、文盲病

去年的一次走访,去的一个老朋友的企业,做轮胎设备的,他给我介绍自己转型升级的经验。讲了一堆“互联网+”的理念,然后加上乐视贾总的跨界颠覆生态化反理论,最后告诉我他准备进军医疗行业,跟日本专家合作做一家高端的、牛叉的、带有互联网思维的……医院。

医院!

回来后我在网上买了本新华字典送给他,扉页上写了“转型”两个字,这兄弟不明就里,我也没多做解释。今年他投了重金的医院没搞起来,亏了不少钱,再见面说起这事来,我告诉他当时送你字典,就是想让你自己查查那个词是什么写的,是“转型”,不是“转行”。

一个企业冒然转到全新的行业,既没有行业的经验,又没有客户的基础,也没有熟悉监管的团队,失败是大概率事件。而转型是指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内闯出一条生路,在熟悉的轨道上做创新。转行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转型是要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中,跳出原来的框架去思考,从而改变现状、求得生路。只有在一个行业内专注地去经营,长期地去耕耘和积累,才能发现那个行业中的痛点问题是什么,才能够针对这些痛点的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有人肯定会说,你也转过好几次行啊!

我必须得告诉你,首先我每次转行都是因为有一些现实的原因,不得已而为之,是被迫的不是我积极主动去寻求的。其次你只是看到我明面上的行业变了,但是没看到,其实我的内核,“扯淡”的能力始终没变,所有看起来的“转行”其实都是我自己核心能力的价值延伸。

比如谷歌做无人汽车,什么跨界颠覆,中国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效仿之。可你不知道的是,无人驾驶技术本来就是谷歌的长项,它并没有跨界,而是把它的核心技术延伸到了自动驾驶上。很多自动驾驶原本用的就是谷歌的图象处理技术,图像和数据处理的技术这正是谷歌搜索多年来积累的优势所在。你不能把谷歌的汽车看成是一辆汽车,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部强大的数据处理器,因为他通过声光电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在识别周围的环境,把这一系列传感器获得的信号输入到他的中央处理器当中去,判断我这个车周围都有几辆车在开,这几辆车的速度是多少,发生碰撞的概率是多少,进行快速地运转。所以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实际上不是传统意义的汽车,他的核心是强大的数据和图像的处理器,而这原本就是谷歌的核心技术。

德鲁克说过:“创新未必需要高科技,创新在传统行业中照样可以进行。”美国的创新型企业有3/4来自传统行业,只有1/4是来自科技行业。

转型和创新都需要专注执着的“笨人”,专注在自己的行业,要像华为那样专注,几十年来如一日做通信设备,不炒股、不卖楼、不做金融、不上市。传统制造企业没必要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所在这个行业没什么前途,一定要跨界到云里雾里的高科技行业去。并不是所有人都非要去搞什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你是炸油条的,就把油条炸好,炸成全世界最好的油条,生意不见得比阿里巴巴小。如果遇到瓶颈要转型,可以跳出原有路边炸油条的框架,看看能不能标准化,能不能做成写字楼外卖,能不能配上特制豆浆,或者能不能联合附近的油条摊、煎饼摊整个小吃一条街,这才是真正在转型。

转型的关键在于价值创新,为整个产业链赋予新的价值,没有了价值创新,“转型”只能沦为“转行”。中国制造企业要学会把这两个词区分清楚,如果实在不明白,我也可以卖你一本字典,回家慢慢研究。

三、模式病

这几年互联网行业急速发展,像一个幽灵一样笼罩在中国经济的上空,给我们的制造企业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这就是迷信“模式创新”。

今天我们的传统制造企业非常热衷于搞各种各样的“模式”,任何一个“大师”提出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制造业的土豪前赴后继为之买单,去当大师的小白鼠。而这些模式说到底就一句话“找个新渠道卖货”。

线下代理商不行了改电商,电商不行了换微商,再不行就做直播,做社群营销,做IP营销,C2C、C2B、C2M、O2O、OAO……动不动设个小目标,砸几个亿建个平台,最后发现,无论建了多少个平台,用了多少种模式,自己的品牌、自己的产品还是不值钱。

其实无论是什么模式,热闹的也就是那三两年,最终能让我们记住的,还是那些好的品牌,那些好的产品。哪怕这些品牌的价格高一点,我们也能忍着,因为他们能给我们信任。也就是,最终让一个企业屹立不倒的,还是你的品牌,无论模式如何变迁,渠道如何改变,品牌都能平移、跨越这些障碍。而品牌的背后,归根到底还是你的产品,能不能给客户,给消费者以信任感。

比如这个月我走访的另外一家德资企业,叫罗森伯格,一个典型的德国隐形冠军。其实它就是个小企业,规模并没有多大,而我去的这家亚太工厂就生产一种小东西,一个汽车上用的连接器。

老实说我并不认为这东西有多高的技术含量,模式也很简单,生产——然后卖给汽车企业。如果在国内,这种不过就是个乱糟糟的五金加工厂,而这个德资企业,生产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之完善,让自认很有见识的我都要竖起大拇指。我去看车间的电镀环节,这一般是污染比较重的,在北京都要尽量疏解的环节,但是它那里居然一丝异味的都没有,而且连电镀泥都要拉回德国二次提炼。它的负责人跟我很自豪的说,建厂十几年,没有污染过中国一寸土。

你知道它的逻辑,它的模式是什么吗?没错,它做的就是个小东西,在整个汽车里,它占的成本恐怕连千分之一都未必有,但是它的品牌认知度高,产品品质好,作为汽车厂商,不可能为了在这么个小东西上省点小钱,就买一些烂厂商做的东西。所以它看起来是个门槛不高的行业,但事实上被替换的可能性极低。比如刚才说的这家企业,在如今车市不景气的情况下,它还能维持每年百分之三四十的增长,靠的不是高科技、不是新模式,而是把小东西做到极致,让你换无可换,这就是德国隐形冠军的“模式”。

中国制造企业不要迷恋各种模式,在卖货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的狂奔,而忽视掉品牌和产品的建设,归根到底,我们卖的是产品,不是模式。

四、牛人病

这几年各种互联网转型培训班的忽悠,也算让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搞互联网转型,靠自己原班人马是不行的,那咱们就找牛人来替我干吧!

如今的制造企业面临的一系列的困境,很多老板想到解决方法就是找牛人,找大神。上阿里巴巴挖人、上同行业大企业挖人、再不行去美国挖人。

这还不光是制造企业,连互联网公司也迷信这一套,比如前几年某视频网站就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牛人进来,敲锣打鼓欢迎一番,在蜜月期打得火热,但新鲜感一过去,发现好像没什么效果,于是马上反攻倒算,数落别人的各种不是,接着就在企业内部穿小鞋,使绊子,搞批斗,明里暗里各种敲打,最后,不欢而散。甚至有找各种借口欠工资不给钱的,于是接下来就是漫长的,互相指责。

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引进牛人大神,制造业的企业家们终于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家伙都是大忽悠、大骗子。我们的制造企业极少有在自己的身上和企业内部找问题根源的,客观的讲,牛人大神们可能是有不少大忽悠的,但为什么偏偏都被你遇见了呢?当你迷信这些牛人大神能解决你所有问题的时候,这种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因为你要明白,牛人到底是什么产生的。

我们很多制造业企业家的逻辑是这样的:一帮牛叉的人(比如阿里巴巴十八罗汉),凑到一起,才能做成一件非常牛叉的事。所以我只要把这些牛叉的人挖过来,就一定能把我的问题也解决了。

真相是,当年,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一群普通人,组织到一起,通过协作,加上点运气,做成了一件牛叉的事,于是所有的这些普通人都成为了大神。

所以这些大神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机、平台和资源下功成名就的,而你的企业能够匹配这些资源给他吗?还有,你扪心自问,真的是想跟大神一起做一番事业吗?你其实只是看中他们在的资源,希望能够榨干这些资源后,把他们一脚踢开,空喊事业合伙人,都是嘴上说说。先不说这些牛人是不是真有本事,就算真是诸葛亮,到了你这里,任何一个老油条都可以对他指手画脚,动不动再打个小报告,他也免不了要成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更坏的结果是,牛人来的太多,没事争个宠打个架,外面的战争不好打,先整队友再说。

我们有多少制造企业,引入了牛人大神们之后,各种大会小会的开,一下子推动这个项目,一下子推动那个项目,各种发散各种脑风暴,结果哪个项目也讨论出结果,会议结束,大家做鸟兽散,一切归零,然后再来一轮。

你今天做企业面对的困难,从来不是因为缺少牛人,不是因为你的人不行了,而是因为人的协作方式不行了,也就是你的内部组织架构和沟通机制出了问题。当你的体制不行的时候,用一群牛人,还不如用一群怂人,至少他们不打架。

五、老板病

前两年,有一个制造业企业家想给干股拉我入伙,老实说他的产品还不错,我觉得挺有前途,企业规模也不算小,拿干股总是不吃亏的。但是我去参加了一次他们公司的例会,回来后就决定不要他的股份,也不参与他的业务了——因为我觉得帮他做事是浪费时间。

我只关注到一个细节,就是整个下午三个多小时的会议,除了我这个外人说了两句,全是他一个人在讲话,讲业务想法,讲发展方向,讲人员分工,整个公司的高管团队,居然没有一个人说话。

这样的公司你可想而知,除了老板一个人拼拼活的干活,其他人都是旁观者,这个团队肯定是没有战斗力的。帮他做事,我自然觉得是浪费时间,有那功夫还不如我去看两集电视剧。2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个公司发展果然不是很好,原来的转型项目没了下文,蜷缩回传统业务苟延残喘去了。

在我们很多传统制造企业里,老板、领导都是全能选手,无所不能。公司内大大小小的会议都可以成为老板个人成功经验的交流会,成为他传授成功致富秘笈的函授班,你还不敢提不同意见,要么说你不切实际,要么说你不服管,再给你穿点小鞋,保证你混不下去。这就是我们制造业企业家们对自己过往成功经验深度迷信的结果。不可否认,传统企业家很多都是筚路蓝缕的发展,依靠个人的聪明才智、人脉关系逐渐壮大起来的。但悲剧就在于,这种成功对于企业家自身的束缚,已经成为了企业转型升级最大的障碍。他们相信“道”,相信万变不离其宗,以为自己三十几年前的成功经验可以指导如今新时代下的一切工作,所以,就导致他们既看不到变化,也不愿意变化。

更可怕的是,这种成功的老板,会在企业内部培养出一个依赖于这种成功的生态系统,也就是跟着老板一起筚路蓝缕开创成功的元老团队,他们是这种成功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质疑这种成功经验,改变就意味着威胁他们的地位,这股强大的保守力量,足以扼杀任何外来的新鲜血液。

这个时候,就算老板们痛下决心想要变革,也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内部进行大清洗,清楚元老,落下个无情无义的骂名。要么内部进行妥协,在新晋者和元老中间和稀泥,这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长远看必将引发更大的冲突。所以,对于这些带着成功光环的制造业老板们而言,这就是一种骑虎难下、进退失据的局势。

所以,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家,尤其是曾经很成功的企业家,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破除自己的权威,摘掉自己的光环,这个过程很痛苦很艰难,但是必须去做。因为只有突破过往成功的束缚,我们才能迎来更大的成功。

六、结语

其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坑还有很多,只是时间篇幅所限,也就不再一一列举。

七、尾声

这几年走访了这么多家制造企业,感慨良多。

感慨我们和外资企业的制造水平差距还很大,真的很大。比如我拜访松下电器,25年的老旧工厂,生产的早已没有人买的非智能手机,业务连年下降。但是走进车间,整个工厂干干净净,精益管理体系十分完善,品质控制一丝不苟,让我对日本的制造业水平有了深深的敬意。

感慨我们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百态,糊里糊涂者有之,朝令夕改者有之,怨天尤人者有之,在亡边缘挣扎着更有之……

然后我也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亮点企业,车间里播放着流行音乐的时尚工厂,楼道里一尘不染的精益工厂,科研能力卓越的技术工厂,智能化水平极高的未来工厂……

紧挨着两家服装企业,用一大块布料的西装50元愁卖,一小块材料的内衣1000元抢着买,同一个行业,同一个地区,冰火两重天。

这就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我经常会说的一句话:

“只有产业的新陈代谢,没有帝国的夕阳。”

为了省钱自己做过哪些奇葩的事?

制定了很多省钱计划吧。

对于女生来说,口红买两支就够了,一只用于素颜,一只用于化妆。早中晚餐尽量在食堂吃,一是便宜二是相对外卖来说食堂的饭更健康。晚餐尽量不要吃饭,就个人而言晚餐只吃一杯粥和一个饼,既省钱还减肥。但是早餐和中餐要正常吃,保证营养供给。

高二那段时间曾经试过极致省钱,由于是住宿,一开始买了两箱非油炸方便面,加饭堂的汤,饭堂的酱,自己加盐,顶过了两个多月。吃完两箱面后又买了3箱华丰,和上铺分着吃,基本上一餐两场,结果吃了一个多星期开始对华丰产生恐惧,总感觉恶心,但是为了省钱还是把华丰吃完了。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我的努力,贫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省钱的习惯,依然保留着:为了省钱,我能坐公交就不打车;为了省钱,有剩饭可吃就凑合;为了省钱,能够自学就不报班;为了省钱,我淘啥商品都琢磨……

手中的余钱最好不要放在银行,可以买一些利息小但是稳健的理财产品,实在不知道买什么的话也可以放在余额宝都比银行利息多,只留少部分的钱在银行或者微信保证日用就可以了。

北京哪有品牌折扣店

北京有好多奥

1燕莎OUTLEST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地点在东四环北工大桥边

燕莎奥特莱斯购物中心

燕莎奥特莱斯(OUT-LETS,英文原意是“出口、出路”的意思,延伸义是“工厂直销店”)地处东四环东南边的工大桥,约1.6万平方米的超大购物空间是北京目前最大的折扣购物广场。共分三个区,A区、B区、C区,AB区都是硕大的双层,C区则有三层。总体涵盖了服装服饰、文体、家居、食品等来自世界各地和中国内地的各种品牌折扣货品,属于综合型折扣广场,想买什么,这里基本都有,折扣一般也都在1-5折。

这里品牌全而大牌。在奥特莱斯销售的名牌商品有Prada、Versace、纪梵希、登喜路、法国鳄鱼、耐克、Kenzo、Ck、金利来、皮尔·卡丹等几百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尽管是名牌商品的下架商品、过季商品、断码商品以及出口甩单商品,但都是全新的。

A区较B区、C区人气都旺,但相对硕大的卖场空间来说还是没什么人,在周末的燕莎奥特莱斯,没有蜂拥的人群也只能归罪于目前的经济危机。A区一层经营的都不是什么我们熟知的大牌,大众消费品牌居多,各种老款的牛仔裤、商务夹克等比较吸引中年人士。二层高档精品区MaxMara 的一件精工细琢的小西装折后价格是2000多元。来自韩国的Guess目前有一件很贵妇的大皮草折后价格为3000多元。

B区冷清得多,放眼看去都是商品和营业员,顾客寥寥无几,一层主要是品牌包和外国食品、内地茶叶蜂蜜等,各个品牌的包都较老土,总之适合年轻人很少。二层的耐克工厂就熙熙攘攘得多了,所有鞋看着款型还都比较新,一般都在400-500元左右,年轻顾客居多,其他运动品牌折扣区内也是如此情况。

C区是精品区,一层云集不少国际大牌。二层的“米奇”如同我们在其他商场经常能看到的那样,永远有一个大的货架上有成堆的包在打折,款型都比较幼稚适合甜美小女生。三层有国美的电器样机折扣店,一台原价15999元的夏普液晶宽屏电视目前7折出售。

特色:综合型,大,品牌全而大牌,要什么有什么,折扣低。

买什么让人动心:B区耐克工厂的鞋,韩国进口的好看家居用品等。

服务/定期活动:大商场的服务,似乎永远都有活动。

燕莎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地址:朝阳区东四环南路九号(010-67395678)

特色:

1.品牌全而大牌。

在奥特莱斯销售的名牌商品有PRADA、VERSACE、纪梵希、登喜路、法国鳄鱼、耐克、KENZO、CK、金利来、皮尔.卡丹等20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

2.尽管是名牌商品的下架商品、过季商品、断码商品以及出口甩单商品,但却是全新的。

3.商品价格是不断变化的,过季的时间越长价格越低。

最诱惑之货:家具用品。这里的家具用品很精致小巧,而且价格也不高。

交通:★★

地处东四环东南边,对于没车一族来说实在不方便。

购物环境:★★★★

简洁、明快、舒适。逛累了还可以坐在商场里的椅子上休息呢!

价位:2~7折,服装价格从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

货品种类:★★★★

服装、内衣、文体用品、箱包、鞋品及家居用品。

面积:约1.6万平方米 1、上品折扣五棵松店

淘服装、鞋帽、婚庆礼服等,乘坐地铁五棵松站下车往东,乘公交车335、849等西翠路口下车 ,位于今日家园旺市百利超市楼上

2、西单商场法雅体育工厂店

淘运动服、运动鞋、西服等 ,乘651,319,16,645,运通103,712,601,849等 皂君庙下车

3、首体上品折扣店

淘棉质内衣 ,中关村南大街56号 ,白石桥方圆大厦4层

4、北京亚运村大屯的上品折扣店

在北京市亚运村北苑路158号家和城二、三、四层。乘车路线:858、849、758、850、851、751、713、417、358、803、941、836、833大屯北站下车 ,做5号线到大屯路东下车。

5、 燕莎奥特莱斯

这里品牌全而大牌。在奥特莱斯销售的名牌商品有PTADA、VERSACE、纪梵希、登喜路、法国鳄鱼、耐克、KENZO、CK、金利来、皮尔?卡丹等20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尽管是名牌商品的下架商品、过季商品、断码商品以及出口甩单商品,但却是全新的。

特色:家居用品。这里的家居用品很精致小巧,而且价格也不高。

价位:二至七折,服装价格从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

东四环南路9号(东四环北工大桥边。)

6.王府井上品折扣店

这家"上品折扣店"实质上是王府井工美大厦"上品折扣主题特卖广场"的一家连锁店,是主要针对大众推出的名牌折扣店。以运动休闲货品为主。大部分货品是大商场里的下架商品、厂家的库存商品、过季商品。品牌有鳄鱼T恤、花花公子、皮尔?卡丹、艾格、史努比等。价格非常便宜。但是货品大多数款式不潮流。

特色:皮尔?卡丹的袜子和圣大保罗的内衣,便宜又好的东西。堆在购物车上像小山似的商品随处可见,人多较拥挤。

价位:所有商品都在五折以下,有的甚至低至一至三折,一般在百元左右。

地址:王府井工美大厦五层

7、迪卡浓运动超市

燕莎奥特莱斯向北一站地,红星美凯龙家具广场旁边,东西物美价廉,品质非常有保证,好多都是国外原单,如果不是特别挑剔的话,你绝不会空手而归的。好多老外都到这里来买东西。

8、昌平顺义

所有爱淘宝的MM都爱去昌平和顺义.昌平的打折商场有:国泰\阳光\新世纪.顺义的有国泰.

昌平的乘车路线:德胜门或铁狮子坟附近坐345快车(德胜门是始发站)————南大街下车往南走是新世界。如果坐到政法大学往回走一点。南面的是国泰,路对面(北面的是阳光商厦)。顺义983、915、916能到。

9、中关村的上品很大,运动的比较多。在鼎好大厦后面的中芯大厦一层。

特莱斯折扣店 燕莎 三环 等等地方都有

你为了省钱做过哪些奇葩事?

1、2011年刚毕业,在武汉一家保险公司做事,因为没钱,但是公司要求穿西装,所以一个从不逛街的直男,为了能买便宜点的西装,在武汉步行转了几个小时,最终看中了1套标价300块钱的西装,并且为了砍价,真的面红耳赤和老板讲价了20分钟,最后花了280元买了。2011年保险公司并不提供底薪,所以只能在朋友家蹭吃蹭喝,代价是每天帮朋友买菜,做家里卫生,最后坚持了三个月,辞职换了工作。

2、找工作那会儿,需要到另一个公交站坐车(空调车2块,普通车1块),因为只有一站路,为了省这一块钱,正中午的顶着大太阳走路15分钟到那里。

3、当时从保险公司辞职后,因为囊中羞涩,并且实在无脸跟家里伸手,所以去了一家酒楼当服务员,工资是每月1400元,男生当时大部分都是做传菜员,但是传菜员工资比服务员低200元,为了能多挣这200元,和多吃一顿晚饭,每天需要多上班2个小时,并且下班要看客人离开的时间。

4、刚上班的时候,没有什么钱,早上吃两三块钱的鸡蛋饼或者不吃早餐,每天晚上只吃一个烧饼或者5块钱一碗的蛋炒饭,逛街都不敢去商场,衣服也是买地摊货或者在某宝上买便宜的。从没有买化妆品和护肤品,身边的男同事经常拉我去逛街,或者旁敲侧击的让我学学穿衣打扮。

5、2012年来到了上海,在一家KTV上班,因为晚班比白班多100元工资并且能多吃一顿工作餐,因此连续上了12个月的晚班,并且除夕和大年初一连续上班48个小时,就为了300元的奖金。

6、2013年来到北京,做广告活动,天天加班只是常事,晚上因为活动搭建安装太晚,没有任何公交地铁回家,为了省钱,直接在网吧通宵熬过一晚,第二天再继续做工作。

7、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2014年的一个冬天,在北京顺义做活动,晚上搭建完了之后已经是凌晨2点,外面刮着刺骨的寒风,还有一些雪花飘舞,如果回家,打车至少需要300块,住快捷酒店都是200起,旁边又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休息,因此顶着寒风,步行了20分钟找到一家肯德基,在一片脚臭味中找到一个角落,休息了几个小时(并且不敢买东西吃,对于当时的我实在是有点贵)。

8、帮一个客户做活动,客户订的五星级酒店有空余的房间,因此可以让我免费住一晚。但是这个房间只包括住宿费,所以吃饭和房间消费都是需要自己花钱,离旁边吃饭的地方又都很远,半夜里外卖又很少,而且房间里东西都特别贵,矿泉水都25元一瓶,所以只能烧自来水喝,然后等了40分钟点到了一份打折外卖。

9、有次回北京买错了汽车票,凌晨12点半到北京丰台的一个汽车站,车站旁边的宾馆是300元一晚,打车回住宿的地方也大概是300多块钱,并且司机因为不熟悉路并不愿意去昌平,而且自己兜里只有150块钱,司机见我一个小姑娘大半夜的没有地方去,就50块钱送我到地铁站,自己找网吧落脚,天亮了坐地铁回去。到了地铁站旁边后找不到网吧,周围没有24小时营业的店,就找到一家快捷酒店,他们前台值班的小姑娘收留我,让我在没有打扫的一个房间里待到天亮。

以上是身边的朋友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想到就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