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鸡的名称趣谈

北京华人定制西装-北京西装定制价格一般是多少

(以第一人称录入)

记得我刚来美国的时候,正赶上美国的传统节日感恩节。一天,我去超市买东西,听到一个华人指着火鸡肉品架上的标签问另一个同伴说:“你看dressed turkey,为什么叫穿衣服的火鸡呢?”当时,我也感到很困惑。回家查过字典才知道原来“dressed turkey”的“dressed”这个字在这里不作穿衣讲,应该是“褪毛的”,也就是“光板火鸡”的意思。

于是我联想到北京居民所熟悉的菜市场的“西装鸡”。这种鸡经宰杀、褪毛、开膛、去头去爪以后装在印有“西装鸡”字样的塑料袋中出售,颇受欢迎。但大多数人恐怕都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褪了毛的光板鸡却要叫作“西装鸡”。

我想问题就在,商家把“dressed chicken”直译为“穿衣服的鸡”,再洋化一点,不就变成西装鸡了吗?

转 如何从一个人的穿着看一个人性格

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如何了解陌生人、同伴、朋友、亲属,就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睿智的先人们总结了一系列的名言警句时刻提醒自己,像什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像什么"知人知面不知心"。不过,总结归总结,提炼归提炼,可识人之难依旧像座山横在所有人的面前。有趣的是,问题没解决却催生了一个新行当---麻衣相士,"识人"成了一个可以尽情忽悠的轻松职业。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识人之术自然也与时俱进。自从有了现代心理学,我们逐渐明白,天庭饱满,地阔方圆未必就是官相,不小心生的三角眼,扫帚眉未必注定奸诈,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于是许许多多从未留意的生活点滴,成了了解一个人的最好窗口。 翻开这个专题,您会发现,不同的衣着习惯背后,原来是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个体;欣赏不同线条的躯体也会映射人们不同的偏好和生活态度;甚至**中的各种动物都是人们差异性格的寓言化表达。品味这个专题,你会明白,在无数看似简单不同的生活细节背后,是一个个独立丰富、色彩斑斓的内心世界。 (董毅然) 专家声音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极盛强调:"影响和反映一个人性格和心理的因素有很多,服装确实能反映人的某些心理特质,这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一个人的参考,但不能武断地一概而论。因为人们选择服装会有很多偶然性,比如有时候,人们会因为时间、场合不一样,选择不同的服装。" 着装偏好泄露女人内心 最近国外一份调查发现,一个人所偏好的颜色常常代表其性格和感情的色彩。美国心理学家彼得·罗福博士认为,从一个人对服装颜色和服饰的偏好上,往往可以推测其心理,而这一点在女士身上更为明显。 无独有偶,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人文科学院心理学博士、现为目白大学人类社会学系心理学教授涩谷昌三,在其专门研究非语言的沟通与空间行动学多年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女性对于服装的选择,其中隐含了很多个性化的心理特点。 从职场着装看女人: 职场穿裤装的女性较有女人味,穿裙装的女性较强悍 在职场中,女性穿上男性化的服装,呈现出较男性化的心理---想像男性一样的工作,以实力来决定胜负,而不是因为是女性就得撒娇示弱,因此,这类女性要尽量消除自己女性化的部分。这些人或许是对本身女性化的那一部分有所自觉,为了隐藏而穿着严谨的套装,如果是这类女性,离开工作场合后,就会解除自己限制,行为举止变得很女性化。 所以,选择与男性西装一样的服装是对工作充满热情、上进心很强的人,自己的主张和与别人竞争的意识都很强烈,但是没有协调性,容易与人冲突。 而平时穿裙装,工作时也穿女性化衣服的人,是把自己视为女性来投入工作的,有时候,这种人会积极运用女性特质。她们有冷静透彻地算计整个事件以求得生存的特点,和外表呈现的很不一样,可以算做潜意识很有男性化特质的人。 从服装繁简了解女人: 穿着华丽的女性其实对人感到不安? 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自己与外界隔绝的感觉,这种分隔的感觉称为"身体形象界限"。本来最基本的界限是皮肤,穿着衣服的时候,衣服就变成了界限,因此衣服可以说是"第二层皮肤",一个人总是试图掩饰赤赤裸裸的身体而穿着衣服,但是,又往往因为自己对衣着的选择使得内心暴露于外了。 日本目白大学人类社会学系心理学教授涩谷昌三认为,如果一个人界限感薄弱的话,他除了难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也很难掌握与他人间的距离,因而也不善于和人交往,因为守住自己与外界的界限很微弱,所以总感到不安。想要增强界限感的人,就会穿上和别人明显不同的醒目服装。此外,随着衣服和皮肤贴身程度的增强,也能强化人的这种界限感,对自己的身材自信满满,穿着华美衣服到处都散发女人味的女性,褪下衣服后可能会陷入对别人不安的感觉。 而不考虑身材而穿着宽松舒适服装的人,是不赶流行,能掌握非己的步伐的人,一方面能稳守自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从服装色系了解女人: 喜好的颜色能直截了当地显现出一个人的性格 与一个人碰了几次面后,大概从服装上就可以知道她喜欢何种色系。一个人喜好的颜色能直截了当地显现出一个人的性格,也可以看出他"希望变成何种人,希望别人怎样看待他"。 北京华人世家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副经理、首席形象顾问雨佳介绍,自己进行色彩咨询时,会先观察客人类型,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几乎从第一眼看客人的穿着喜好就能判断这个人的个性。她说:"喜欢鲜艳色调的,一般都或开朗、健康,或热烈奔放,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穿白色的,高贵、纯洁,潜意识里带有些冷漠,给人距离感,等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极盛说,颜色是通过人的视觉起作用的。不同颜色所发出的光的波长不同,当人眼接触到不同的颜色,大脑神经做出的联想跟反映也不一样。"色彩分为冷色跟暖色,穿不同色系的衣服效果不一样。因此人们选择服装颜色,大多是内心的投射或反向投射。" 美国心理学家彼得·罗福博士研究发现,喜欢穿红色服装的女性被认为是" 具有丰富愿望的年轻型",生活中她们常常感到不满足,富有冒险精神,追随流行时尚,但其变幻无常的性情常常令人捉摸不透。喜欢绿色的女性被认为是"坚韧实际的母亲型",生活中她们安于现状,行动慎重并很努力,但害怕冒险和超前,性格内向且常常压抑自己的欲望,在感情方面羞于主动。 另外,喜欢白色的人常让人产生可远观但不可亲近之感;喜欢紫色的人感情也许会比较浪漫;喜欢**的人内心天真烂漫;喜欢蓝色的人诚恳真挚,富有幻想;喜欢黑色的人抑制感情外露但渴望关怀爱护…当然,这样的分类似乎有些过于简单,一个人喜欢的颜色常常有很多种,不可一概而论。不过,知道一个女性偏爱什么颜色,对于了解其内心也许有所帮助。 从服装色彩鲜亮度了解女人: 喜欢高彩度颜色的人,开朗而外向,但内心充满不安 美国心理学家彼得·罗福博士研究发现,注重服装色彩并喜欢复杂衣饰的人,往往比较讲究实际,有自信心,但爱支配人,感情易冲动,易陷入不安当中;喜欢浅色服装和简单衣饰的人,性格常常比较内向,生活朴实、温和淑静,但容易缺乏自信,依赖心理较强,不善于独立行动。 日本心理学教授涩谷昌三认为喜欢高彩度颜色的人,开朗而外向,举止倾向于活动型。但是内心充满不安,怀抱着不确定感与不满,正是因为要弥补自身的不安,才喜欢高色调的颜色。他们对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有着强烈的不安,对工作、职场、待遇等也可能感到不满意。和外表看起来完全不同,其实是畏缩不前的个性。缺乏协调性,容易受新颖、流行事物的影响的倾向。此外,即使是小事也会使其感到欢喜和悲伤,而不喜欢高彩度颜色的人对自己满意的程度很高,很坚定地确定自我定位,不会随流行而起舞,抱着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个性敦厚,感情也很稳定,人际关系上,会以自己的标准来选择交往的对象,一开始就构筑一种稳定的关系。他们的自我主张并不太强,但是必要的时候却能毫不畏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由于女性在挑选穿哪件衣服时,会受当时心情的影响,所以从女性每天换穿的衣服上,往往会看出她当天的心 情。 最近在看一些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其中看到一种比较有趣的学说, "服装是自我的延伸"。 心理学上认为,很多不经意的人类活动恰恰能很好的反映一个人的潜意识, 而潜意识是一个人性格的很好表现,也会决定一个人很大一部分的行动。 一,衣着华丽者自我显示欲强,爱出风头 在大庭广众之中,我们总是发现某些人总是穿着华美的,引人注目的华美服饰,这种人 大体上有强烈的自我显示欲。同时这种人对于金钱的欲望特别迫切。所以当你看到这类身着 华丽的人,或同学中有这样的人时,你就能洞察到他们的心理,多夸奖他们的服饰,满足其 膨胀的显示欲是一个好办法,所以如果有人赞美你的服装时要多个心眼。 二,衣着朴素者缺乏自信,喜欢争吵 有一种人穿着朴素,不爱穿华美的衣服,这种人大多缺乏主体性格,对自己缺乏信心, 希望对别人施予威严,想要弥补自己自卑的感觉,遇到这种人就别与他们争执不休,因为越 之自卑的人越想掩饰自己的自卑,越会与人喋喋不休的争吵,以期保存剩下的一点点面子, 这样反而不利于和他人维系关系,这时候,你可以大大方方的承认他的观点,他反而会感到 你的宽容大度,你会取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三,喜欢时髦服装者有孤独感,情绪常波动 有一种人完全不理会自己的嗜好,他们只以流行为嗜好,向流行看齐,这种人在心底里 长有一种孤独感,情绪也经常不安。 你设计哪一种人呢? 从服饰颜色看个性德国心理学家鲁未艾尔首创以颜色喜好进行性格判断的方法,这种研究曾风行世界。因为色彩在服装的外观上有着难以言喻的魅力,它不仅能表现服装的质感,更能表现出一个人的个性和风度,是一个人整体形象中最具情感特征的部分。 一个人选择什么色彩的服装与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这是和当时的心理活动状态有着一定联系的,所以,从每个人喜爱的颜色上多少可以看出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同时,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体形和肤色的某些缺憾。男士们较喜欢冷色调和中色调,这些色调的服装,穿着显得庄重、威武、雄壮、深沉。不同职业年龄和性格的人,对服装色彩的选择也不尽一致。如青年人喜欢活泼、热烈的色彩;中老年人则热衷于沉稳、深厚的色调;医生偏爱干净明快、浅淡清爽的色彩;艺术家则多选择浪漫潇洒、富有古典韵味的仿旧色彩。 。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对服装颜色的喜好上来看透着装人的性格。 1.选择黑色衣服的人 从表面上看可能会给别人留下神秘、高贵以及专业的印象。这类人,多是不善于社会交际的人,他们无非是用黑色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或恐惧。 2.选择蓝色衣服的人 蓝色是一个穿着相当普通的色彩,这类人比较喜欢宁静,无忧无虑,善于控制感情,很有责任心。同时富有见识,判断力强。个性也比较固执,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他们不擅长交际,所以只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自组一个小团体。固执己见,对旁人的意见缺乏采纳的雅量。 3.选择深蓝色衣服的人 深蓝色是由冷静又感性的蓝色加黑色所形成的一种色彩,它既保留了黑色所具有的坚毅与神秘的特质,又增添了蓝色的韧性和毅力,造就了深蓝色既具有知性又具有管理的特质。喜欢穿深蓝色衣服的人应该是一位优秀的决策者。这样的人凡事都会缜密思考,比较容易成就事业,以男性居多。这些男性多半喜欢自己自立门户,为自己打工,但是不太喜欢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4.选择白色衣服的人 白色是一个纯净、没有任何杂质的色彩。选择白色服装的人,是一个比较追求完美的人,但又有实际的一面。这种人内心比较寂寞,渴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关心甚至爱慕。他们不太喜欢别人没有理由的客套,所以在外人的眼里,他们是那种既爱又怕,既做作又喜欢钻牛角尖的人。 5.选择**衣服的人 **是一个心灵能量的颜色,它可以加速理想的实现,并能启发新的创意,但因为一般人不懂得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而给人一种愚蠢的印象。一个选择**衣服的人,通常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富有高度的创作力及好奇心的人。他们心情欢畅,性格外向,精力充沛,做事自信、潇洒自如,说话也无所畏惧,不担心别人会怎么想。这类人具有冒险、追求刺激和新鲜的特征,无法忍受一成不变。 6.选择绿色衣服的人 绿色是生机盎然的色彩,它代表生命的诞生和延续。喜欢绿色衣服的人个性谦虚平实,善于克制自己,不爱与人争论,心绪不易烦乱,很少有焦虑不安或忧愁之感。和善、可亲是这类人最大的特色,而且他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也不会刻意地排斥或疏远。这类人道德感强烈,个性直爽,而且是聊天的理想对象。 7.选择紫色衣服的人 紫色是一种既高贵又有点傲气的颜色,是由红和蓝结合而产生的色彩,它包含了精神和肉体的定义,是控制情绪的最佳辅助品。喜欢穿紫色衣服的人,是一个观察力和领悟力都极高的人。这类人性格比较内向,爱多愁善感,常常感到焦虑不安,但能够驾驭和控制内心感情的忧虑和苦恼。这类人一般具有不错的文化素质和涵养,往往以艺术工作者居多。但是常穿紫色衣服的人又有些自视清高,对非同一领域或和他不是一个档次的人或事情,往往会表现出不屑的态度,容易让周围的人觉得他们有矫揉造作之嫌。 8.选择棕色衣服的人 棕色给人稳重但稍嫌压抑的感觉。这类人有强烈的基本欲望,他们个性拘谨,自我价值观很强烈,很害怕因为外来因素的介入而必须改变自己。但在外表及处理事情的态度上,却给人一种很大的信赖感。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分得很清楚,容易给别人一种冷漠的倾向,但其耿直的个性又颇值得人信赖。 9.选择灰色衣服的人 许多人都知道,"非黑即灰"在流行时尚界已经是一个千古不变的准则。其实,选择灰色衣服的人通常会是一个不容易相信别人的人,他们凡事一定会处理得非常完善才认为是大功告成,否则宁可不做。通常他们不会把事情随便交给别人,要取得他们的信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10.选择红色衣服的人 红色使人精神振奋,但过度的红又会使人精神紧张、脾气暴躁。这类人大都是精力旺盛的行动派,不管花多少力气或代价也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会对自己专注的和感兴趣的事情投人百分之百的热情。但这类人往往缺乏耐性,一遇到挫折便会迅速地丧失原有的热情,情绪变化相当大。他们心直口快,说话做事不假思索,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在乎可能产生的后果,而且他们没有承担过错的能力和自我反省的勇气,习惯把责任归咎到别人或外在不可抗拒的因素中。 11.选择橙色衣服的人 橙色是一个高亮度的颜色,是繁荣与骄傲的象征,是自然的颜色,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穿橙色衣服的人拥有开朗的笑容和充沛的活力,常常成为人群中的焦点而人缘奇佳,但往往也会因为不轻易得罪人使自己显得没有原则。他们害怕孤独,喜欢热闹,个性天真敏感。选择橙色的人通常都非常热爱大自然,并且喜欢户外活动。这类人做事优柔寡断,又善变,使身边的人感觉他们轻浮而不稳重。 12.选择咖啡色衣服的人 咖啡色给人一种稳定和安全的感觉,虽然让人觉得老气,但却有一种表里如一的权威感。喜欢咖啡色衣服的人,外表冷静、内心热情。他们会习惯脚踏实地地去做每一件事情,纵使遇到挫折也是有苦自己咽,绝不让别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在情感的表达上多少让人感觉有点木讷。 13.选择茶色衣服的人 茶色是深沉而朴素的颜色。喜欢这个颜色的人,服装嗜好也偏爱不华丽但富有韵味的款式;很在乎事物内层的精神性表现,其存在并非引人注目,但是内在却具有良好的潜质;诚实又富有责任感,很容易被别人接纳。但是,有时会因为太过孜孜不倦而显得有些不知变通。 14.选择粉色衣服的人 粉色是红和白的结合,带有白和红的两种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知识与天真并存。选择粉色衣服的人多是单纯天真的幻想家,有着纯洁如白纸般的心境,成天活在自己编织出来的世界里。他们比较感性,处世温和,常常想让自己呈现出年轻、有朝气的感觉,甚至希望在旁人眼中是个高贵的形象,散发着一股让人看到就很舒服的魅力,但却有强烈的逃避现实的倾向。 衣饰颜色是一种会说话的"色彩语言"它传递人的心理状态、意向、性格、爱好、兴趣及身份等多方面的信息。掌握这种"语言"将会为你更加准确地看透对方增加一个更大的砝码。 服饰风格是心灵的舞台 郭沫若曾经说:"衣服是文化的表征,衣服是思想的形象。"人的穿着打扮,不仅衬托了一个人的容貌、气质和风度,更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服饰美是人内在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服饰是一种不出声的物体语言,它可以传递人的心态、性格、爱好及身份等多方面的信息。 一个人想掩饰自我而穿着衣服,但是又往往因为自己的衣着反而使得内心暴露于外了。因为一个人经过自己选择而穿在身上的衣服,正好表现出在他们裸露着肉体时所不能暴露的内心。所以,把衣服视为与人体不可分割的部分,甚至视为"自己的化身",均不足为怪。此种情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自我延长"。 可以说,服饰不仅是流动的文化,还是表现自我心灵的舞台。

中国的国服是什么?

“唐装"

中国的旗袍和中山装是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国服

旗袍 -----中国女子的经典国服

********************************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中国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

中山装----中国男子的经典国服

**********************************

中山装,其意不同于中山路、中山公园之类纯属纪念的名称,它是因先生亲自组织并参与具体研制而得名的。那是1911年,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作为总统的他常常要会见宾客,穿清朝的长衫马褂既不符合他的革命精神,也不符合国人的反清情结;而清代末期,由于政府腐败,一部分国土沦为殖民地,西洋服饰样式随之传入我国。于是有人建议采用西服样式,先生认为它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且大多数国人也不能接受。正如主张“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的林语堂在《论西装》一文中所言:“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穿西装。这问题虽小,却已经可以看出一人的贤愚与雅俗了。倘是一人不是俗人,又能用点天赋的聪明,兼又不染常癖,总没有肯穿西服的,我想。在一般青年,穿西装是可以原谅的,尤其是在追逐异性之时期,因为穿西服虽有种种不便,却能处处受女子之青睐,风俗所趋,佳人所好,才子自然也未能免俗……不过平心而论,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风气而为摩登士女所乐从之,惟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于西洋文物之名而好为效颦;在伦理上、美感上、卫生上是决无立足根据的。……20岁至30岁的女子着西装,我还赞成,因为西装确可扬其身体美,身材轻盈,肥瘦停匀的女子穿西装,的确占了便宜。然而我们不能不为大多数的人着想,像纽约终日无所事事髀肉复生的40余岁贵妇,穿起西服,露其胸背,才叫人触目惊心。这种妇人穿起中服便可以藏拙,占了不少便宜。”最后他幽默地侃道:“狗不喜欢带狗领,人也不喜欢带上西装的领子。……冬天妨碍御寒,夏天妨碍通气,而四季都是妨碍思想,令人自由不得。文士居家为文,总是先把这条领子脱下,居家而尚不敢脱领,那便是惧内之徒,另有苦衷了。”同时他极言中国“衣裳”的好处:“不但能通毛孔呼吸,并且无论冬夏皆宽适如意,四通八达,何部痒处,皆搔得着。”先生于是找来一位裁缝共同设计新款式服装。他们参照西服的结构和中国传统服装紧领宽腰的特点,然后以当时在东南亚地区华侨中流行的一种服装为基础加以改进———在原来的立领上加上一个小翻领,在前胸设计了上下四个明口袋,好一个“四房挂厅”。这种服装式样美观大方,非常实用,很快就流行起来,并成为当时中国男子的“国服”。在以后几十年,它一直是中国人的正式服装。、、邓小平等国家***生前在正式场合总是穿着中山装,显得格外庄重、坦荡和从容大度。

制: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

我终于明白它们是怎么把自己玩的了

我终于明白它们是怎么把自己玩si的了

制造企业都是怎么在转型升级中把自己玩si的。

一、巨婴病

当你是个乞丐的时代,千万不要吹牛,假装自己是皇上,给爷来个御厨,因为它会给你在心里构建一个虚幻而美好的未来。

吹得时间久了,别人没信,你可能反而把自己骗信了。

我走过的1000多家制造企业里,70%都是自己感觉四面楚歌,渠道、店铺全军覆没,人力、材料成本日日攀升,靠打鸡血、跳励志操、给员工洗脑、给客户送钱,拉着代理商加盟商吃吃喝喝,这些老办法是没啥希望了。想突围呢?放眼一望,四面八方都是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

于是土豪们纷纷开始“转型”,做吸尘器的改作机器人,做农机的改做无人机,做衣服的改做定制互联网平台,天下熙熙攘攘,皆为贴上互联网。

很多人以为传统企业不懂互联网,其实按照我的经验,工业4.0、CPS、C2M、互联网+、智慧工厂、工业互联网……说起这些新词,其实土豪们比谁都明白,因为各种培训班他们都去了嘛,跟你聊三个小时不带重样的。然而我转进他们车间一看,乱七八糟一塌糊涂,连20年前的基本精益生产都没有,你只要问一句,他们就会说“国内这个行业都是这样的,我们还是比较好的呢!”。

所以我觉得,传统制造企业的困境与其说是因为外部环境的挑战,还不如说是自己内部作。他们是通过一次次美好而成功的战术,让自己最终陷入了战略困境之网,现在是越挣扎,网子勒的越紧。所以现在也有越来越的制造企业发现,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做,反而活的还好一些,而这种看起来的“好一些”,麻痹了他们对于现状和未来的判断,这是另一种作。

中国的传统制造企业总是在两个极端上来回摆动,当土豪们听了某位大师的互联网思维讲座,热血沸腾的时候,一拍脑袋可以豪掷千金,我就见过一个做钢管的公司,给员工连个口罩都不舍得买,却扔几千万去开发APP互联网平台的。而这些“跨越式”发展的企业,一旦遇到挫折,又立刻缩回来,变得比任何人都保守,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认为你是忽悠、扯淡、不切实际。然后开始怨天尤人,跟政府抱怨给员工上社保太贵啦、环保检查太严啦之类的,高呼“实业难做”,企图让政府出手救他。

如果说爱国主义是恶棍最后的避难所,那么坚守实业就是烂企业最后的护身符。我见过一家企业根本没有技术可言,靠买两台设备、招一批人给别人造东西起家,当年靠着关系辉煌过一段,但是车间管理一塌糊涂,帖上个“坚守实业”的标签,就把自己当成了国家民族的救星,站上了道德制高点。

我替国家谢谢您,求您千万别再坚守了,您除了浪费国家的资源没啥贡献,趁早关门该干嘛干嘛去吧,国家其实没有您坚守会更好……

中国的很多制造企业就像一个巨婴,不是大笑就是大哭,要么激进要么蜷缩,总是不能根据自己的现状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战略。如今上至政府、下至企业,人人都在谈转型升级,但是我看到的是,真正能够转型升级的,少之又少。大多数都是“高举红旗,原地踏步”,要么根本不动,要么项目夭折,要么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我这次调研的企业中,其中有两家食品制造企业,管理体系很类似,进车间都要先换衣服、带头套鞋套,然后全身吹风,洗手消毒后才能进去。表面上看起来管理都不错,但是我在里面用手摸了几处地方,一家让我沾了一手灰,另一家一尘不染。前一家是咱们中国的龙头企业,后一家是北京市顺义区的一家日资企业,叫京日东大食品(注意是日籍华人,老板是60年代才去的日本,所以你千万别说什么日本人就是比我们认真比我们厉害,中国人不差啥)。

这就是我们制造业的差距,看起来什么都有,但是照葫芦画出瓢总不是人家那么回事。为什么呢?

我们看看细节,那家日资企业,里面每一个地方,哪怕是维修车间的工具,都摆放的整整齐齐,厂里每一个员工见面都会微笑着互相问“你好”,你别小看这一句话,当员工有了主人翁意识的时候,每一项改进他都愿意贡献智慧。所以那家日资企业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这显然是全员参与的结果,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而咱们的企业往往觉得企业文化就是个虚的东西无所谓,管理就是领导一个人的事,领导当然只能关注到大面,细节他顾不上,而员工觉得管理跟自己完全没关系,自然就是空有架子没有实际。我们跟人家看起来什么都不差,可就是差一点文化,这个一点,其实就是十万八千里了。

所以我一直呼吁,中国制造之振兴,首先在于工业文化之振兴,破除巨婴情结,让企业学会面对现实,学会像成年人一样思考问题。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一场以“智能制造”为名的政治运动,而是一场全面的制造业文艺复兴。

二、文盲病

去年的一次走访,去的一个老朋友的企业,做轮胎设备的,他给我介绍自己转型升级的经验。讲了一堆“互联网+”的理念,然后加上乐视贾总的跨界颠覆生态化反理论,最后告诉我他准备进军医疗行业,跟日本专家合作做一家高端的、牛叉的、带有互联网思维的……医院。

医院!

回来后我在网上买了本新华字典送给他,扉页上写了“转型”两个字,这兄弟不明就里,我也没多做解释。今年他投了重金的医院没搞起来,亏了不少钱,再见面说起这事来,我告诉他当时送你字典,就是想让你自己查查那个词是什么写的,是“转型”,不是“转行”。

一个企业冒然转到全新的行业,既没有行业的经验,又没有客户的基础,也没有熟悉监管的团队,失败是大概率事件。而转型是指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内闯出一条生路,在熟悉的轨道上做创新。转行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转型是要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中,跳出原来的框架去思考,从而改变现状、求得生路。只有在一个行业内专注地去经营,长期地去耕耘和积累,才能发现那个行业中的痛点问题是什么,才能够针对这些痛点的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有人肯定会说,你也转过好几次行啊!

我必须得告诉你,首先我每次转行都是因为有一些现实的原因,不得已而为之,是被迫的不是我积极主动去寻求的。其次你只是看到我明面上的行业变了,但是没看到,其实我的内核,“扯淡”的能力始终没变,所有看起来的“转行”其实都是我自己核心能力的价值延伸。

比如谷歌做无人汽车,什么跨界颠覆,中国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效仿之。可你不知道的是,无人驾驶技术本来就是谷歌的长项,它并没有跨界,而是把它的核心技术延伸到了自动驾驶上。很多自动驾驶原本用的就是谷歌的图象处理技术,图像和数据处理的技术这正是谷歌搜索多年来积累的优势所在。你不能把谷歌的汽车看成是一辆汽车,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部强大的数据处理器,因为他通过声光电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在识别周围的环境,把这一系列传感器获得的信号输入到他的中央处理器当中去,判断我这个车周围都有几辆车在开,这几辆车的速度是多少,发生碰撞的概率是多少,进行快速地运转。所以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实际上不是传统意义的汽车,他的核心是强大的数据和图像的处理器,而这原本就是谷歌的核心技术。

德鲁克说过:“创新未必需要高科技,创新在传统行业中照样可以进行。”美国的创新型企业有3/4来自传统行业,只有1/4是来自科技行业。

转型和创新都需要专注执着的“笨人”,专注在自己的行业,要像华为那样专注,几十年来如一日做通信设备,不炒股、不卖楼、不做金融、不上市。传统制造企业没必要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所在这个行业没什么前途,一定要跨界到云里雾里的高科技行业去。并不是所有人都非要去搞什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你是炸油条的,就把油条炸好,炸成全世界最好的油条,生意不见得比阿里巴巴小。如果遇到瓶颈要转型,可以跳出原有路边炸油条的框架,看看能不能标准化,能不能做成写字楼外卖,能不能配上特制豆浆,或者能不能联合附近的油条摊、煎饼摊整个小吃一条街,这才是真正在转型。

转型的关键在于价值创新,为整个产业链赋予新的价值,没有了价值创新,“转型”只能沦为“转行”。中国制造企业要学会把这两个词区分清楚,如果实在不明白,我也可以卖你一本字典,回家慢慢研究。

三、模式病

这几年互联网行业急速发展,像一个幽灵一样笼罩在中国经济的上空,给我们的制造企业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这就是迷信“模式创新”。

今天我们的传统制造企业非常热衷于搞各种各样的“模式”,任何一个“大师”提出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制造业的土豪前赴后继为之买单,去当大师的小白鼠。而这些模式说到底就一句话“找个新渠道卖货”。

线下代理商不行了改电商,电商不行了换微商,再不行就做直播,做社群营销,做IP营销,C2C、C2B、C2M、O2O、OAO……动不动设个小目标,砸几个亿建个平台,最后发现,无论建了多少个平台,用了多少种模式,自己的品牌、自己的产品还是不值钱。

其实无论是什么模式,热闹的也就是那三两年,最终能让我们记住的,还是那些好的品牌,那些好的产品。哪怕这些品牌的价格高一点,我们也能忍着,因为他们能给我们信任。也就是,最终让一个企业屹立不倒的,还是你的品牌,无论模式如何变迁,渠道如何改变,品牌都能平移、跨越这些障碍。而品牌的背后,归根到底还是你的产品,能不能给客户,给消费者以信任感。

比如这个月我走访的另外一家德资企业,叫罗森伯格,一个典型的德国隐形冠军。其实它就是个小企业,规模并没有多大,而我去的这家亚太工厂就生产一种小东西,一个汽车上用的连接器。

老实说我并不认为这东西有多高的技术含量,模式也很简单,生产——然后卖给汽车企业。如果在国内,这种不过就是个乱糟糟的五金加工厂,而这个德资企业,生产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之完善,让自认很有见识的我都要竖起大拇指。我去看车间的电镀环节,这一般是污染比较重的,在北京都要尽量疏解的环节,但是它那里居然一丝异味的都没有,而且连电镀泥都要拉回德国二次提炼。它的负责人跟我很自豪的说,建厂十几年,没有污染过中国一寸土。

你知道它的逻辑,它的模式是什么吗?没错,它做的就是个小东西,在整个汽车里,它占的成本恐怕连千分之一都未必有,但是它的品牌认知度高,产品品质好,作为汽车厂商,不可能为了在这么个小东西上省点小钱,就买一些烂厂商做的东西。所以它看起来是个门槛不高的行业,但事实上被替换的可能性极低。比如刚才说的这家企业,在如今车市不景气的情况下,它还能维持每年百分之三四十的增长,靠的不是高科技、不是新模式,而是把小东西做到极致,让你换无可换,这就是德国隐形冠军的“模式”。

中国制造企业不要迷恋各种模式,在卖货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的狂奔,而忽视掉品牌和产品的建设,归根到底,我们卖的是产品,不是模式。

四、牛人病

这几年各种互联网转型培训班的忽悠,也算让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搞互联网转型,靠自己原班人马是不行的,那咱们就找牛人来替我干吧!

如今的制造企业面临的一系列的困境,很多老板想到解决方法就是找牛人,找大神。上阿里巴巴挖人、上同行业大企业挖人、再不行去美国挖人。

这还不光是制造企业,连互联网公司也迷信这一套,比如前几年某视频网站就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牛人进来,敲锣打鼓欢迎一番,在蜜月期打得火热,但新鲜感一过去,发现好像没什么效果,于是马上反攻倒算,数落别人的各种不是,接着就在企业内部穿小鞋,使绊子,搞批斗,明里暗里各种敲打,最后,不欢而散。甚至有找各种借口欠工资不给钱的,于是接下来就是漫长的,互相指责。

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引进牛人大神,制造业的企业家们终于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家伙都是大忽悠、大骗子。我们的制造企业极少有在自己的身上和企业内部找问题根源的,客观的讲,牛人大神们可能是有不少大忽悠的,但为什么偏偏都被你遇见了呢?当你迷信这些牛人大神能解决你所有问题的时候,这种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因为你要明白,牛人到底是什么产生的。

我们很多制造业企业家的逻辑是这样的:一帮牛叉的人(比如阿里巴巴十八罗汉),凑到一起,才能做成一件非常牛叉的事。所以我只要把这些牛叉的人挖过来,就一定能把我的问题也解决了。

真相是,当年,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一群普通人,组织到一起,通过协作,加上点运气,做成了一件牛叉的事,于是所有的这些普通人都成为了大神。

所以这些大神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机、平台和资源下功成名就的,而你的企业能够匹配这些资源给他吗?还有,你扪心自问,真的是想跟大神一起做一番事业吗?你其实只是看中他们在的资源,希望能够榨干这些资源后,把他们一脚踢开,空喊事业合伙人,都是嘴上说说。先不说这些牛人是不是真有本事,就算真是诸葛亮,到了你这里,任何一个老油条都可以对他指手画脚,动不动再打个小报告,他也免不了要成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更坏的结果是,牛人来的太多,没事争个宠打个架,外面的战争不好打,先整队友再说。

我们有多少制造企业,引入了牛人大神们之后,各种大会小会的开,一下子推动这个项目,一下子推动那个项目,各种发散各种脑风暴,结果哪个项目也讨论出结果,会议结束,大家做鸟兽散,一切归零,然后再来一轮。

你今天做企业面对的困难,从来不是因为缺少牛人,不是因为你的人不行了,而是因为人的协作方式不行了,也就是你的内部组织架构和沟通机制出了问题。当你的体制不行的时候,用一群牛人,还不如用一群怂人,至少他们不打架。

五、老板病

前两年,有一个制造业企业家想给干股拉我入伙,老实说他的产品还不错,我觉得挺有前途,企业规模也不算小,拿干股总是不吃亏的。但是我去参加了一次他们公司的例会,回来后就决定不要他的股份,也不参与他的业务了——因为我觉得帮他做事是浪费时间。

我只关注到一个细节,就是整个下午三个多小时的会议,除了我这个外人说了两句,全是他一个人在讲话,讲业务想法,讲发展方向,讲人员分工,整个公司的高管团队,居然没有一个人说话。

这样的公司你可想而知,除了老板一个人拼拼活的干活,其他人都是旁观者,这个团队肯定是没有战斗力的。帮他做事,我自然觉得是浪费时间,有那功夫还不如我去看两集电视剧。2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个公司发展果然不是很好,原来的转型项目没了下文,蜷缩回传统业务苟延残喘去了。

在我们很多传统制造企业里,老板、领导都是全能选手,无所不能。公司内大大小小的会议都可以成为老板个人成功经验的交流会,成为他传授成功致富秘笈的函授班,你还不敢提不同意见,要么说你不切实际,要么说你不服管,再给你穿点小鞋,保证你混不下去。这就是我们制造业企业家们对自己过往成功经验深度迷信的结果。不可否认,传统企业家很多都是筚路蓝缕的发展,依靠个人的聪明才智、人脉关系逐渐壮大起来的。但悲剧就在于,这种成功对于企业家自身的束缚,已经成为了企业转型升级最大的障碍。他们相信“道”,相信万变不离其宗,以为自己三十几年前的成功经验可以指导如今新时代下的一切工作,所以,就导致他们既看不到变化,也不愿意变化。

更可怕的是,这种成功的老板,会在企业内部培养出一个依赖于这种成功的生态系统,也就是跟着老板一起筚路蓝缕开创成功的元老团队,他们是这种成功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质疑这种成功经验,改变就意味着威胁他们的地位,这股强大的保守力量,足以扼杀任何外来的新鲜血液。

这个时候,就算老板们痛下决心想要变革,也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内部进行大清洗,清楚元老,落下个无情无义的骂名。要么内部进行妥协,在新晋者和元老中间和稀泥,这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长远看必将引发更大的冲突。所以,对于这些带着成功光环的制造业老板们而言,这就是一种骑虎难下、进退失据的局势。

所以,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家,尤其是曾经很成功的企业家,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破除自己的权威,摘掉自己的光环,这个过程很痛苦很艰难,但是必须去做。因为只有突破过往成功的束缚,我们才能迎来更大的成功。

六、结语

其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坑还有很多,只是时间篇幅所限,也就不再一一列举。

七、尾声

这几年走访了这么多家制造企业,感慨良多。

感慨我们和外资企业的制造水平差距还很大,真的很大。比如我拜访松下电器,25年的老旧工厂,生产的早已没有人买的非智能手机,业务连年下降。但是走进车间,整个工厂干干净净,精益管理体系十分完善,品质控制一丝不苟,让我对日本的制造业水平有了深深的敬意。

感慨我们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百态,糊里糊涂者有之,朝令夕改者有之,怨天尤人者有之,在亡边缘挣扎着更有之……

然后我也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亮点企业,车间里播放着流行音乐的时尚工厂,楼道里一尘不染的精益工厂,科研能力卓越的技术工厂,智能化水平极高的未来工厂……

紧挨着两家服装企业,用一大块布料的西装50元愁卖,一小块材料的内衣1000元抢着买,同一个行业,同一个地区,冰火两重天。

这就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我经常会说的一句话:

“只有产业的新陈代谢,没有帝国的夕阳。”